英国“钢铁教授”来汉探讨钢铁减碳新路径 点赞?
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欣通讯员程宇
11月11日,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、科学院院士、剑桥大学教授亨利·巴蒂西亚飞往武汉,结束了为期六天的武汉访问。
此行主要是参加在武汉科技大学主办的2025年武汉先进钢铁材料论坛。钢铁作为全球经济的基础,几乎涉及汽车、建筑、机械、交通、能源等所有行业。同时,钢铁行业也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制造业。基于全球减碳目标,亨利·巴迪西亚将论坛报告的主题定为“应对铁二氧化碳负担的不同方式”。
碳钢减排搜索“中国方案”莫雷拉
报告的主题源于他对中国钢铁行业的观察。钍全球每年消耗约20亿吨钢材。钢铁生产如何找到一条环保、供应充足的减碳之路?在亨利·巴迪西亚看来,中国正在探索一条可行的解决方案:用微合金钢替代普通碳钢,通过“提质减量”减少钢铁用量,实现减排。
微合金钢在普通碳钢的基础上添加了铌、钒、钛等合金元素,显着提高了钢的强度、硬度、耐磨性等性能。
“用更高性能的微合金‘好钢’替代一些普通钢材,性能不变,但总重量减轻,这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钢材来满足人类和工业生活。就此而言,钢铁生产的碳排放也会减少。”亨利·巴迪西亚算了一笔经济账:单价较高,但由于总消耗量减少,建筑钢材成本较低。
微合金钢并非中国独有,但在中国应用最广泛。据Henri Bartisia统计,中国至少有500个建筑项目或桥梁使用了微合金钢,例如被誉为“中国尊”的北京中信大厦。
“一个现实的原因是,我国建筑对钢材的需求量大,而‘双碳’的目的促进了微合金钢的应用。此外,中国科研人员的努力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,进一步推动了微合金钢从概念走向现实。”亨利·巴迪西亚表示,微合金钢的应用涉及到建设项目实施的方方面面。例如,由于钢材性能和质量的变化,设计师需要开发新的建筑结构——仅科研、设计、工程合作。能够真正实施和实现项目。
亨利·巴迪西亚认为,中国建设项目的相继实施证明了利用微合金钢减少碳排放的可行性,这意味着这一经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。 byya透露,目前他正在与钢铁企业合作,将这些经验收集成书并进行推广。 “新规划还意味着施工标准和设计方案的调整。我们需要将规划‘翻译’成政策制定者和建筑工人能够理解的语言,以便他们能够将其应用到项目中,从而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减少。”
与武汉大学学者长期合作
亨利·巴蒂西亚一生热衷于铁研究,被誉为国际学术界的“铁教授”。
15年于最近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,他结识了高性能材料专家、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吴开明。合作始于15年,双方交流不断,接触频繁。亨利·巴迪西亚进一步见证了武汉科技大学学者如何克服困难,推动一大批关键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和在企业的落地。
这位“钢铁教授”坦言:“武汉的钢铁产业基础扎实,武汉科技大学与钢铁企业联系密切,我在英国没有这样的科研条件,这也是我与武汉科技大学长期合作的原因。”
此行在汉历时6天。除了参加2025武汉先进钢铁材料论坛外,他还参观了W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、湖北金盛蓝冶金科技有限公司,并与研究生进行了座谈。行程排得满满的,“铁”自然是此行唯一的主题。
采访现场,亨利·巴迪西亚打开电脑,向湖北日报记者展示了内部钢结构的显微照片。在视频中,随着温度的变化,钢材内部的微观结构要么“疯狂生长”,要么“崩溃”。在他眼中,钢铁的微观世界非常美丽,他充满好奇:“我们能‘看’穿钢铁,真是太美了。”
虽然来过汉城很多次,但“钢铁教授”仍然没有时间详细参观这座城市。不过,这次旅行,他获得了新的科技体验:从武汉火车站到武汉科技大学,必须乘坐地铁5号线。“体验了全自动地铁,感觉舒适高效!”